西甲宗教篇-文衡殿
文衡殿興建與整修
文衡殿座落於現今的臺南市將軍區忠興里20鄰196號,就在將軍區公所的旁邊,是漚汪地區聚落的主廟,也是將軍區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廟宇,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。
文衡殿建於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建廟至今已有三百一十一年,主祀關聖帝君,又祂被尊為「文衡聖帝」,「文衡殿」因而得名。
文衡殿所奉祀的關聖帝君原奉祀於福建泉州南安縣深潭里十八都,明朝永曆十五年(1661年)的年底,李家三兄弟追隨鄭成功渡海來臺,每人各攜帶一尊關聖帝君,李家大哥移居嘉義篩斗坑,他奉祀的關聖帝君稱為老大關帝爺,目前已不知下落。老二李煥昌先生奉祀的關聖帝君稱為老二關帝爺;他定居墾荒於學甲區七塊厝,生有七個兒子,開枝散葉成為當地很大的一個家族,該地以他的名來命名,叫煥昌里。民國九十三年(2004年)經內政部核定,自民國九十五年(2006年)二月一日起調整學甲鎮(現學甲區)的行政區域,將一秀里和煥昌里合併為秀昌里,這一段歷史可能就此漸漸被遺忘,可惜!
李家老三李成先生奉祀的關聖帝君稱為老三關帝爺,約九寸六,祂是在宋朝時期雕刻的,後來經過五胡亂華等等,輾轉到福建,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,算是台灣第一老,成功大學石萬壽教授鑑定後說這尊神明是國寶哦!囑咐廟方人員要好好保護。李成先生定居於將軍鄉嘉昌村北嘉村(現今的將軍區嘉昌里)的後港仔,三關帝爺原為家神,世代傳承香火不絕,因神威顯赫,附近居民建議建公祠供大家朝拜,要建廟在哪裡呢?不要擔心,關聖爺自己就會做主,祂顯聖說要在現址的「獅弄球」穴吉地蓋廟,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第一代的廟蓋好了,儘管只是草寮,但不影響祂的神威,常救世濟人,當地庄民都非常崇敬祂。
清乾隆廿二年(1757年),信徒林嚴等人發起原地重建,增祀關平太子、周倉將軍、馬使爺、虎爺等神像,並增建後殿奉祀觀音佛祖、韋馱護法、福德正神、天上聖母、註生娘娘、文昌帝君、十八羅漢、太歲爺,眾神濟濟一堂,相當熱鬧。
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林崑岡先生是文衡殿的管理者,管理者相當於領導者,負責管理廟裡的大小事,現在規模較大,由管理委員會來負責。他決議改建廟庭,募款得九千五百圓,歷時五年完工。為了發揚中華文化,在廟內增建文昌祠,並設立育英書院,教育漚汪子弟,日治時代及戰後初期,育英書院曾多次被漚汪國小借用來上課。關於林崑岡先生的事蹟,之後會另文介紹。
林崑岡先生以文衡殿為基地抗日,經歷此事件後,日本軍視文衡殿為眼中釘,多次找藉口想把文衡殿給拆了。為避免日本人刁難,當時廟的管理者兼將軍庄長高清分先生聘請日本和尚來此主持,高庄長手段真高招,請日本人來「鎮殿」,並在廟裡掛上日本味頗重的「宗尼山」匾,以避免文衡殿遭滅廟的危機。當然最主要的,還是我們的關帝爺可沒在怕,祂的神威顯赫,日本人怕怕只好作罷,文衡殿就這樣毫髮無傷地保留下來了。
昭和十一年(民國廿五年,1936年)董事高清分先生、高文瑞先生、高文旦先生等人發起募款,共募得一萬二千元,加上廟產三千元,進行文衡殿的重建。廟蓋好了,卻因戰亂使得油漆部分停擺,拖延到光復後民國卅九年(1950年)才完成,民國四十四年(1955年)舉辦慶成建醮。
又經過十多年的歲月,廟庭建築自然剝落,民國五十六年(1967年),由當時的主任委員戴再生先生募款整建成磚造,增建鐘鼓樓,並改建東西廂廟堂,使其具備會議廳、圖書室、休息室等功能。
民國七十八年(1989年)文衡殿再次進行整建工程,廟方向善男信女募款近億元。為配合文衡大樓建設工程,奉關帝爺降駕指示要將正殿的廟基升高,東西兩廂房及鐘鼓樓相對升高,這是很大的工程。本工程於農曆四月四日動工,民國七十九年(1990年)十二月三十日舉行安座大典。此外,還將原有的建築重新油漆修補,並在文衡殿的後面蓋一座四層樓高的文衡大樓,做為民眾活動中心用;又在後殿添造三座木刻神龕,在天井建造九鯉化龍池等。前後歷時五年,民國八十二年(1993年)農曆九月廿九日子時舉辦慶成謝土大典及五朝祈安清醮。廟方人員表示現在文衡殿的建築很堅固,再撐個二百年都沒問題。
兼具文教中心
一般人到廟裡只是純拜拜,而漚汪文衡殿是座人文歷史與信仰文化並存的廟宇,除了拜拜外,廟旁的文衡大樓裡邊有展示館,二樓為有抗日先烈林崑岡紀念館,三樓有漚汪文衡殿開基老三關聖帝君文化館和漚汪人故事館。
(抗日先烈林崑岡紀念館)
為什麼文衡殿要設立抗日先烈林崑岡紀念館?因為林崑岡先生是漚汪近代歷史相當有份量的人物,而他抗日的那段悲壯歷史,更是不可被遺忘。
林崑岡先生出生於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原籍福建晉江縣,他的祖先渡海來臺,世居將軍區漚汪西甲。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,有練過宋江陣,二十四歲考取武秀才;他也很喜歡讀書,文學素養頗高,曾在家中設私墊,後來更在文衡殿增建文昌祠,設立育英書院,努力推廣教育,讓這麼偏鄉的漚汪後來出了許多人才,如高清分先生是第一任將軍庄長;高文瑞先生是佳里街長,也是臺灣光復後首任的台南縣縣長,這些全都是他打下的基礎。
林崑岡先生好義任俠,中日甲午戰爭爆發(清光緒二十年,1894年),清廷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,日本軍隊在嘉義布袋登陸南下,他不甘心淪為殖民奴隸,以文衡殿為抗日基地,串聯各庄頭義士約五千人,齊聚廟前廣場祭拜天地,誓死保衛家園,接著在現今學甲區頭港里附近的竹篙山與日軍對峙,因武器簡陋拼不過日本人,最後中槍而亡,感念他的捨身成仁,於學甲區有供奉林崑岡先生的「忠神殿」。他的次子朝炭及三子朝處也在抗日中被逮捕而後被分屍致死,長子生死下落成謎。
因為林崑岡先生的英勇表現,在日治時期他被稱為竹篙山之神,忠義形象與文衡殿內的關聖帝君相同,文衡殿於民國八十二年(1993年)在東廂房二樓設立「抗日烈士林崑岡紀念館」。將軍鄉公所(現今將軍區公所)原本曾在鄉公所旁設有「革命先烈崑岡紀念堂」兼「將軍鄉圖書館」,爾後該棟建築物拆除,裡面所有關於林崑岡先生的文物皆被轉送到學甲區的「忠神殿」展示,民國八十二年(1993年)文衡殿設立「抗日烈士林崑岡紀念館」才將那些文物又要回來。目前館內典藏有關他的重要事蹟及文物,例如其生前使用的「童生籃」、紅眠床、科舉考試及書札的真跡文墨、行俠仗義時所使用的雙眼、木方桌等,以做為後人學習的典範。
(漚汪文衡殿開基老三關聖帝君文化館)
關羽,字雲長,是夏大夫關龍逢的後代,出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(約160年-219年)六月二十四日,世居龍州常平村寶池里,年少時就長得英俊奇偉,唇若丹朱,蠶眉鳳眼,年十七娶妻並得三子。
東漢末年,天下兵荒馬亂,人民生活困苦,於是關羽離開家,在涿州與劉備、張飛相遇,三人理念相同,就來個桃園三結義,共同為恢復漢室王朝打拼。關羽在三人中排行第二,故又俗稱祂為「關公」、「關二爺」、「關二哥」、或「關老爺」。他是劉備軍隊的大將,為蜀國立下不少汗馬功勞,與張飛並稱「萬人敵」。傳說他身長九尺、氣勢凜然,有美鬚髯,後人稱之「美髯公」。
關羽在建安廿四年(219年)兵敗麥城,被吳國大將呂蒙所殺,他很不甘心,魂魄飄蕩至荊洲當陽縣玉泉山,該座山有位得道高僧,法號普凈,將關羽的冤魂喚了下來,關羽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,認識普凈,普凈對他有救命之恩,此時的關羽也不想一直做孤魂怨鬼,就請普凈指點迷津。普凈當即點化關羽說:「昔非今是,一切休論;後果前因,彼此不爽。今將軍為呂蒙所害,大呼還我頭來,然則顏良、文丑,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,又將向誰索耶?」,關羽聽罷頓悟,皈依成為普凈的護法,從此在玉泉山顯聖護民,後來普凈修成正果,關羽也同上天庭,被玉皇大帝封神,封忠義大將軍。
世人對關羽的評價非常高,稱讚他忠義雙全、智勇兼具、勇猛善戰,具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、大忠、大仁、大勇,後來被神化為人物神。從北宋開始,關羽被各統治政權推崇,地位不斷提高,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,最後被封為「武聖」,與「文聖」孔子齊名,而有「山東夫子著春秋,山西夫子看春秋」。
很難得,關羽受到各方宗教的崇敬。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,又尊為「文衡聖帝」;道教尊為協天大帝、伏魔大帝、翊漢天尊等;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為護法神之一,稱為「伽藍菩薩」;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,故關公又稱為恩主公。
漚汪文衡殿特於文衡大樓三樓設置開基老三關聖帝君文化館,利用平面輸出、史料照片、民俗物件構築出文衡殿、關聖帝君與地方的情感關係。館內的展示以主神關聖帝君為主題,文衡殿為輔題,有關公忠義千秋的英勇事蹟,包括眾所周知桃園三結義、千里尋兄之仁、華容釋曹之義、單刀赴會之信、秉燭達旦之禮、刮骨療慣之勇等,還有古都洛陽關林墓園全圖,顯聖玉泉山影像,三國人物臉譜,以及文衡殿建廟三百年來的廟史文物,包括文衡殿建醮活動、漚汪文衡殿大事紀,以及文衡殿籤筒、籤支、香爐、神轎、神冠等古文物,內容相當豐富。
為彰顯漚汪人的精神,民國一百年(2011年)當時的台南市市長賴清德先生承諾協助規劃,成立一個訴說漚汪歷史的地方,於是將文衡殿二樓閒置的香客房變身為「漚汪人故事館」,於民國一○二年(2013年)二月八日開館。它以「漚汪人薪傳」為主題,有漚汪今昔、滄海桑田、角頭聚落、文人雅士、宗教信仰、農作產業、重要紀事等,讓人能快速了解漚汪這三四百年間發生的事。進入文化館大門,迎面而來就是「忠義千秋顯聖靈,關公夜讀春秋書」,祂的副將周倉將軍持青龍偃月刀隨侍左側,義子關平太子護衛右側,是府城台南市國風畫會創辦人蔡草如大師的傑作,展現絕倫逸群頌關聖畫像精髓。
(漚汪人故事館)
為彰顯漚汪人的精神,民國一百年(2011年)當時的台南市市長賴清德先生承諾協助規劃,成立一個訴說漚汪歷史的地方,於是將文衡殿二樓閒置的香客房變身為「漚汪人故事館」,於民國一○二年(2013年)二月八日開館。它以「漚汪人薪傳」為主題,有漚汪今昔、滄海桑田、角頭聚落、文人雅士、宗教信仰、農作產業、重要紀事等,讓人能快速了解漚汪這三四百年間發生的事。
文衡殿一二事
(文衡殿的神尊金身)
文衡殿的關聖帝君有很多尊哦!本來只有開基老三關聖帝君,為什麼現在會有好幾尊金身?戴總幹事的回答:因為信眾會迎請神明回家參拜,廟裡不能放空城,所以雕刻一尊來鎮殿,就有了老鎮殿關聖帝君。關聖帝君很旺,因同時會有好幾位信眾想請神尊回家,廟方真貼心,因應信眾的需求去刻附尊,就有了老二關聖帝君、老四關聖帝君和老五關聖帝君,「老」字輩的關聖帝君共五尊。之後又有了「新」字輩的關聖帝君,有新鎮殿關聖帝君、新二關聖帝君、新三關聖帝君、新四關聖帝君和新五關聖帝君,也是五尊。還有副大關聖帝君和副三奉聖帝君,最後,新新三關聖帝君,原本是漚汪蔡姓人家自己雕來供奉的。這樣算一算,總計有十三尊關聖帝君金身。
一般神明的分靈都是雕刻的神尊,戴總幹事表示文衡殿的關聖帝君很旺,仁德區有一位王先生,他迎請的關帝爺分靈是香灰,但也照樣神威顯赫,好神奇!
文衡殿供奉的開基老三關聖帝君是鎮廟之寶,平時會放在最後面的神桌上,除非是為了處理公眾之事,才會把祂請出來放在較前面的桌上讓人問事,或讓人迎請回家參拜。
除關聖帝君外,文衡殿增祀關平太子和周倉將軍各有大中小三尊,馬使爺一尊、虎爺一尊,後殿有觀音佛祖一尊,韋馱護法、福德正神、天上聖母、註生娘娘、文昌帝君、十八羅漢、太歲爺等。
文衡殿雖不曾有過神尊金身失竊的事,倒是被請回家的關帝爺神尊金身,有時會因為信眾不小心而造成破損;還曾有聽說過某庄頭的信眾請關帝爺回家是為了請示大家樂的明牌,不料沒中,氣到要把關帝爺扔掉,後來經旁人制止,說「那不是你的,你還得還人家,怎麼可以隨便扔。」才阻止一場關帝爺被扔掉的悲劇發生。戴總幹事說,文衡殿的關帝爺是很正派、很正氣的,祂要我們好好工作賺錢,祂是不會保佑想不勞而獲的人,所以不要再妄想求關帝爺幫我們得到這種意外之財。
(會自己籌錢的神尊)
文衡殿的廟地本來就很低,廟前的柏油路經過幾次鋪路,越鋪越高,高過了廟地。民國七十六年(1987年)建醮完畢,關帝爺指示要將廟增高,增高有二種方式,拆掉重建蓋更高的廟或者將原廟架高,當時重建委員會的主委戴榮吉先生認為,文衡殿已建了好長一段時日,拆掉重建很可惜,決定用架高的方式。不是重建而是架高?好難哦!要把一座建築物整個抬高,看似很天馬行空的想法,漚汪人卻做到了。文衡殿全部的廟基都要升高五尺一寸七分,前台階增為九級,每級三寸九分,東西兩廂房及鐘鼓樓相對升高。戴榮吉先生運用「藤椅連結」方式,於民國七十八年(1989年)四月四日卯時動工,以鋼構將原建築進行綑綁,再植入60座鐵人,由工作人員齊力將廟基架高,場面相當壯觀,只可惜當時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場景錄影下來!今日若有機會造訪文衡殿,一定要特別去觀察殿內的柱子,看起來特別高,仔細看它的下半段有用水泥加高的痕跡。
文衡殿要增高又要蓋一座四層樓高的文衡大樓,想必需要不少錢吧?!當時,文衡殿只剩三百萬元可動用,不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嗎?漚汪人很敢做大夢。當時又發生一件事,讓可用的經費變得更少。原來在廟左邊的那一塊地,蓋了九間簡易店面提供庄民做買賣,多年來不曾跟店家收取任何租金。這次因為廟方要使用這塊地請他們搬遷,委員們本來要提供每家十萬元做搬遷費用,其中六店家感恩廟方多年來免費提供場地,分文不取就搬走了,但另外三個店家開口要八十萬元才肯搬遷,這下子就只剩下六十萬元,要如何整修廟?關帝爺降駕請大家不要擔心經費的問題,祂自己會找錢來,大家只要把廟好好增高就行了。還真的很不可思議,在工程的三年期間,文衡殿很興旺,天天有很多香客來,曾經在一天內廟方就收到好幾百萬的香油錢,也不知道是誰給的,好神奇!除了香油錢,廟方也收到各方善男信女的捐款,其中好幾筆大額捐款都是外地人捐的。民國八十一年(1992年)年底工程完成,總計花了好幾億元。不是沒什麼經費嗎?關帝爺自己會找錢來。
除了自己找錢,關帝爺也承諾工程期間漚汪地區一切平安,祂發出三千多座的符令給家家戶戶去安,以免在動工期間傷了人丁。承包這次架高工程的是一對父子,戴主委叮嚀他們把工程好好做,父子二人至少得有一人留守工程現場,以防意外時可即時處理。果然,工程順利完成,庄頭也平安無事。
(文衡殿的建醮)
文衡殿在民國七十年(1981年)以前,建醮都是做三朝,即連辦三天,民國七十六年(1987年)委員們覺得經濟較景氣,決定做五朝建醮,沒想到關帝爺指示,「要做五朝,可以,但必須連做三科」,也就是每十二年一次,民國七十六年、民國八十八、民國一百年各一次。
民國七十六年(1987年)文衡殿建醮,做第一科。民國八十二年(1993年)文衡殿增高及文衡大樓工程完成,委員們建議慶成謝土大典及五朝祈安清醮一起辦,謝土加建醮頭尾共花了六天,活動圓滿結束。不過當初不是和關帝爺說好的,每十二年一次,現在卻提前六年做了第二科…,所以第三科應該是在民國八十八年。
民國八十八年發生一段插曲。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,傳說是三官大帝中的水官大帝的生日,道教將下元節訂為消災日,信徒們虔誠備妥牲禮祭水官大帝,祈求消災解厄。下元節對漚汪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日子,因為長輩曾許過願,只要庄裡整年平安無事,一定會在下元節的前一晚來謝神,拜天公、拜地府、和拜南北斗星辰,這是漚汪多年來的公法。
民國八十七年(1998年)農曆十月十四日晚上要謝神的時候,乩童(他曾是文衡殿的廟祝)起乩,要大家把牲禮都收起來,不要謝神,只要拜裡面就可以。當時在場的庄民睜著大眼睛看著總幹事,「總幹事才剛接下職務,怎麼事情都不懂,把事情給辦錯了?」(Ps. 總幹事是在這年元旦上任)是啊,總幹事戴建峰先生是剛接這職位沒多少時日,但他心想,這樣做哪裡不對?該乩童繼續說:「明年要繞境。」文衡殿有個慣例,每到鼠年、兔年、馬年、和雞年,如果沒有遶境就要建醮。文衡殿的遶境目的在求地方平安,在早上六點從文衡殿出發,十一點半就地用午餐,休息一個小時又開始走路,大約走三十公里,到晚上八點結束。
順便一提,戴總幹事說今年是鼠年,本來應該要遶境,因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,關帝爺在四月指示取消遶境,八月的平安宴也不辦。即使現在疫情比較緩和,關帝爺也不打算舉辦,「神明說好不辦就不辦了,說話就要算話。」關帝爺也有說,祂會保佑大家,不過人太多,難免保護不周,請大家要自己小心。
隔年民國八十八年(1999年)是兔年,農曆二月有人來廟裡問事,戴總幹事站在一旁關心,那次因為駐廟的乩童車禍受傷,委請山仔腳玉山玉天宮的乩童來幫忙辦事,沒想到一開始就說要先講公事,關帝爺說你們曾答應我,建醮要做三科。戴總幹事回答說:去年下元節前一晚祢指示要遶境。關帝爺說:「亂來!你們曾答應我要建醮要連續做三科,我已上奏天庭,怎麼可以隨便停。」原來那次說要遶境非關帝爺的指示。神明的事真的不能亂來!戴總幹事趕緊向委員會報告有關建醮的事,二個乩童二個版本,委員們決定親自擲杯筊決定乩童和桌頭人選,重新請示關帝爺,果然要建醮。民國八十八年文衡殿建醮,每六年一次建醮連續三科,文衡殿給人很常建醮的印象原來是這樣來的,自那年文衡殿又恢復每十二年建醮一次。
問戴總幹事有關什麼情況要建醮?建醮通常是為了祈求地方平安,很難從中賺錢,反而是建醮很花錢,一般鄉下廟的財力不好,不敢隨隨便便辦建醮。文衡殿建醮一次得花好幾百萬元,大部分得靠外地人挹注資金,庄民的捐款相當有限。
(老三關聖帝君大戰青暝蛇神)
曾文溪被稱為「青暝蛇」,每逢颱風雨季,河川改道溪水到處亂竄,造成臺江內海浮覆地上先民的生命受到威脅,田園和住屋流失,財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。十二佃位於曾文溪(鹿耳門溪時期)下游南岸,在清道光七年(1827年)有程、高、毛、吳、許、陳諸姓共十二佃人申請來此墾地,「十二佃」因此而得名。其中程姓來自將軍口寮,高姓來自將軍漚汪,毛姓來自將軍苓仔寮,吳姓來自將軍馬沙溝,許姓來自七股大潭寮,陳姓來自學甲中洲和將軍馬沙溝。在十二佃流傳著一段神明鬥蛇神的故事:清同治十年(1871年)七月廿八日,大風雨引起山洪暴發,曾文溪再次氾濫改道,眼看「走溪流」又將重演,不知道這次是那一個庄頭要遭殃?當時曾文溪是從十二佃庄外東北方往北轉西南經過,這次如果直直往這裡衝過來,十二佃勢必慘遭滅庄,庄民於是請示家中奉祀的文衡殿關帝爺的分靈和池府千歲二尊神明, 聖帝爺降駕指示:今天青暝蛇神依天意要消滅這一庄,然而我等眾神受歷代庄民的朝夕奉祀、香火不斷,為了保護庄民的生命財產,我將違抗天意與青暝蛇神一戰!關帝爺請庄民在庄頭外東北方一百丈的地方設香案,祂將施法術對抗青瞑蛇,並請庄民挖一個六尺深的坑洞,將貼有符令的犁頭,尖端指向東北埋入,犁頭上置一個鼎,鼎內放置七盞油燈,上面再覆一個鼎,然後覆土三尺,並在土上種植三株榕樹的樹苗。
施法當時天昏地暗、風狂雨急、雷電交加,只見老三關帝爺舞動青龍偃月刀和青瞑蛇神大戰數百回合,一旁的池府千歲也忙著揮動令旗,指揮五營的兵士對抗曾文溪眾水卒,並指示:「溪水不漲,令旗不能升,溪水有漲,令旗方增高!」。這時候十二佃的庄民不分男女老幼跪在地上,面向東北方和北方,祈求溪水退去。只聽見漫天風雨中傳來陣陣嘶吼和兵器互相撞擊聲,不知過了多久時間,終於風停雨歇、烏雲盡散,溪水竟轉向西北方的學甲寮而去。十二佃的庄民得知危機解除後,家家戶戶皆設香案,跪拜感謝庄神相救,並許願日後建廟奉祀諸神,於是在清光緒元年(1875年)建草寮取名「南天宮」,奉池府千歲為主神。關帝爺違反天意,讓曾文溪改道,十二佃沒淹水,不過卻變成別庄淹水,還是有傷到人命,這麼做是犯天條的,被玉皇大帝關了約三年。
今天的南天宮掛有關帝爺的匾,原來文衡殿的委員曾去拜訪南天宮,打算做一塊匾送過去,原先南天宮的委員不敢要這塊匾,因為不知道要把它擺放在甚麼地方,隔一段時間池府千歲降駕,要委員接這塊匾,並把它掛在中間,因為十二佃能有今天,全靠關帝爺出手相助。
(文衡殿的收支)
廟也如同一般人家或店面有金錢的進出。文衡殿的水電費、瓦斯、祭品、香和紙錢等等,每個月的基本開銷少說也要十多萬,這些錢要如何支應?現在台灣有些廟宇用企業經營的方式,辦活動、搞噱頭、賣文創商品,經營得有聲有色,廟的知名度很高,吸引大批的人前去參訪。然而辦活動是很花錢的,譬如說遶境一次要花三百萬,參加遶境者每人二百元、礦泉水、送金子給來參與的神明當回禮、陣頭等等都要花錢。但一如樸實的漚汪,文衡殿也很樸實,每天信徒進出,安靜虔誠膜拜,是這裡的特色。它的收入來自信徒的香油錢,點光明燈一盞五百元,還有不定時的捐款,另外有一條財路卻被廟方給忽略,那就是賣香和金紙的所得,其實可以賺很大,一直以來都是由廟祝來兼賣,民國八十多年那時候委員們認為賣香和金紙的所得應為廟的收入,決定改變方式,信徒可自行取用廟方提供的香和金紙或者餅乾,然後再依自己的心意將錢投入油箱內,這些香油錢成為廟的基金。戴總幹事說:信徒願意進廟來拜拜就很好了,廟方不會在乎信徒放多少香油錢,所以他們沒有限定一份香和紙錢要多少錢,或者一份餅乾多少錢。文衡殿讓信徒迎請關帝爺回家參拜,也是採自由添油香的方式,戴總幹事說:若依照神尊大小和天數收取費用,會矮化神格,「拜神,心誠就好,不要用金錢去衡量,心意最重要,若用錢衡量會失去拜神的意義。」好難得的做法。近來年文衡殿財務管理上軌道,有多餘的錢也會拿出來做公益,賑災、買救護車給消防隊、贊助漚汪國小,真是好棒棒!
(戴建峰總幹事)
目前文衡殿的總幹事是戴建峰先生,他原本是文衡殿的委員,戴榮吉董事長是文衡殿的主任委員,對他相當器重,挺他出來當總幹事,於民國八十七年(1998年)元旦開始擔任這個職務,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了。總幹事相當於公司的CEO,負責執行委員會所交辦的事物,通常一般事務由他做主即可,如遇重要的事,就請示委員或請委員出面處理。
廟中的大小事相當多,戴總幹事打理起來很順手。他處理事情有彈性,他說有時得順應情況,根據廟方迎請關帝爺的規定,在下午一點迎請關帝爺回家,十二點以前要請回來;若信眾因為特殊原因譬如說路上塞車,遲到半小時於十二點半送回,情有可原要通融,不一定非要罰錢。也曾有信徒要在早上四點半迎請,雖不在文衡殿的「營業時間」,他認為像這種情形,廟方得看信徒的方便來配合,因為他們也許有看時辰開工才要這麼早。
認真為關帝爺做事戴總幹事也有福報,他說:「人要是有福運,關帝爺自然跟得緊緊得來保佑我們。」剛當總幹事時,關帝爺都會跟著他出門,有幾次他騎機車從巷子突然衝出去,都以為的要出事,結果都閃過,毫髮無傷。如何知道關帝爺緊跟著他?因為旁人說有聞到他身上香的味道,這個味道反而本人聞不到。
一般乩童在辦事時,戴總幹事會在一旁關心,了解乩童有無確實認真辦事,乩童素質良莠不齊,有些乩童沒起乩卻裝神弄鬼,像這種的乩童就不讓他來這廟辦事,以免連帶影響關帝爺的神威,傷了他的名聲。
問到關帝爺為什麼會出現在佛教的信仰中,戴總幹事說,原來早期中國是道教當道,佛教想傳入中國,中國人不信,但他們知道許多人拜關帝爺,於是也把關帝爺擺進廟裡,中國人看到廟裡有關帝爺就進來拜,有了關帝爺的護法,佛教才慢慢在中國傳開來。
針對信仰,戴總幹事說,無論信仰任何神,耶穌或佛祖,只要心裡覺得神明有靈就好,世界上的宗教大多勸人為善,要「信而不迷」。
重要歷史文物
(一、門神)
文衡殿正殿的門神秦叔寶、尉遲恭,是邀請薪傳獎得主潘麗水先生來彩繪的。
(二、廟裡的雕塑)
文衡殿的廟頂燕尾、壁堵剪黏、九鯉化龍池是楊勝波父子的創作,他們有捏麵人的基礎,作品精緻且栩栩如生。
(三、石獅)
三川門前有一對古樸可愛的石獅,它們是由唐山師傅應聘來此從事石雕工作,用木作卡榫的方式和門柱直接連結在一起,現今已不見這樣的工法。還有石雕的壁窗、人物、花鳥、和戰馬及龍柱等,各個都精雕細琢、樸拙有力。在水池旁的二對石柱都是匠師用手一槌一槌鑿出來的,相當筆直,功夫真好。
(四、罕見的三字古匾)
日治時期實施宗教改革,為避免日本人刁難,將廟名加上日本味頗重的「宗尼山」,以避免文衡殿遭滅廟的危機。昭和十一年(民國廿五年,1936年)高清分先生獻給文衡殿這塊「宗尼山」三字匾。高清分先生曾擔任文衡殿的管理者,也曾擔任將軍庄長;他的哥哥高文瑞先生在日治時期曾擔任佳里街街長,戰後擔任第一任及第二任台南縣縣長。廟方曾一度將昭和十一年改為民國廿五年,立匾人也加上「台南縣縣長高文瑞」,但事實上日治時期不用民國年號,而且那時高文瑞先生也還不是台南縣縣長,廟方現已還原該匾原本的樣貌。
(五、嚴禁混佔文衡殿墾埔暨區汪莊開墾水圳碑)
嚴禁混佔文衡殿墾埔暨區汪莊開墾水圳碑,是漚汪地區下令禁止開圳圖利的訴訟歷史文物,現嵌於正殿左外壁,乾隆廿五年(1760年)十月所立,尺寸是60*147公分,材質是花崗岩,可惜嚴重風化,整個碑文難以辨讀。
台南屬於缺水地區,早期的農民為了農作物的灌溉常發生爭水、盜水事件,一般來說都會鼓勵大家來開水圳以利農作,然漚汪地區特別,反而是禁止開水圳。話說文衡殿有一大片的墾地,約三百二十甲,本來是開放給附近庄民自由來開墾種植農作物,再依照規定繳納租金。但有些較強勢者,本著「先佔先贏」的心態,會霸佔整個海坪歸他所有。地方豪強詹曉亭為了讓自己的土地有充足的水,自己開圳道,流經漚汪庄一帶的田園和墳墓,為了避免給聚落的屋舍和祖先的墳墓造成危害,仕紳周才邀請庄民來開會,希望透過地方公議性質,透過鄉規或公約期許大家來遵守。可是這種地方公約並無公權力,地方豪強有時會因自己勢力大或背景硬而不予理會,依然我行我素。這些庄民無奈,只好往上諸羅縣控告,諸羅縣府有批示不得開水圳,詹曉亭不服氣,他上訴說原本在漚汪這一地帶就有舊水溝,不是他新開的;而且開圳道對農業發展是有幫助的,是為了灌溉農作物才開挖的,為何要禁止他呢?後來經臺灣道、臺灣知府定讞結案,批示要求停工舊圳,並在限一個月內填平。爾後並頒布「嚴禁混佔文衡殿墾埔暨區汪莊開墾水圳」,要求大家遵守,告示內容摘要如下:
1. 漚汪庄文衡殿關聖帝墾置荒埔壹所,名叫「公採埔」,即海坪;東至頂下口寮莊,併頂下大潭寮莊,西至青水墘,南至白花墓溝,北至鬧蕭圳。
2. 係關聖帝墾置之地,倘後庄民勤勞成業,應歸文衡殿掌管,收做香資以及完納地租。
3. 詹曉亭妄開圳道,流經庄社田園坟廬,恐有衝激無邊之害,因而滋鬧不休。周才爰邀庄眾公議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復與詹曉亭上控,諭批在案。
4. 乾隆十七年(1752年)詹曉亭赴府上訴表明:「地內原有水溝舊址,本是可挹彼注,茲而為灌溉。」
5. 經臺灣道、臺灣知府定讞結案,批示停工舊圳,立押詹曉亭詹曉亭等,限一月內填塞,勒石永禁;取具碑摹仝填塞過緣由報查。
6. 嗣後漚汪庄地永不許開墾水圳,致礙居民廬墳;如有棍徒違禁,再圖開墾,許該庄士民人等著實指名,赴縣具稟,以憑嚴拏究治。
根據這個碑文的記載,當時的文衡殿擁有一大片的墾地,約三百二十甲,如果保留到現在,文衡殿一定錢多多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土地?原來早期擁有土地者要繳稅,可是漚汪地區的先民較貧窮無力繳稅,那些墾地就讓文衡殿去登記,在國民政府的三七五減租政策下,那些地大多登記到庄民的名下;在高清分先生當管理者時,他曾賣掉八十多甲的地,來蓋漚汪國小禮堂。剩下一些零星的水圳地沒人登記,還是文衡殿的,而那些地已變成田地有人耕種,現在那些地若要買賣或者要測量,都得會同文衡殿。當年的墾地現在只有約一分多是文衡殿的,只能感慨地說以前廟方不懂管理,「沒關係,地方平安就好」戴總幹事說。
其他的文衡殿寶貝,有昭和十三年(1938年)文衡殿沿革碑記,文昌祠內有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的古物神桌與花罩,及光緒十八年(1892年)的「文昌祠」及光緒十九年(1893年)的「育英書院」兩塊清代匾額等,請大家走過、不要錯過喲!